出現紀錄

阿里山山椒魚監測及監測模式標準作業程序制定

最新版本 由 Forestr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Agency (FANCA) 發佈於 2020年7月31日 Forestr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Agency (FANCA)
發布日期:
2020年7月31日
授權條款:
CC-BY-NC 4.0

下載最新版本的 Darwin Core Archive (DwC-A) 資源,或資源詮釋資料的 EML 或 RTF 文字檔。

DwC-A資料集 下載 99 紀錄 在 English 中 (8 KB) - 更新頻率: 有可能更新,但不確知何時
元數據EML檔 下載 在 English 中 (15 KB)
元數據RTF文字檔 下載 在 English 中 (30 KB)

說明

阿里山山椒魚(Hynobius arisanensis)列屬於保育類I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名錄,在台灣分布於阿里山山脈、玉山山脈及中央山脈南段。此種山椒魚在阿里山地區的分布及棲地調查,雖曾於民國92年至95年期間進行過調查,然而莫拉克風災對此地區產生莫大的損害,有必要再行調查。本計畫調查其詳細的分布,並進行初步的棲地需求的調查,同時進行族群監測規劃,以提供管理單位研擬相關保育計畫。為使日後林管處監測工作能落實到第一線保育工作人員,我們也辦理了山椒魚保育訓練班。 阿里山區域歷年山椒魚調查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方面,我們分析了本實驗室在近30年來的調查資料,包括1982年、1990年、1995年及2002年迄今的調查資料,以weighted mean法及Schanbel法比較族群量。weighted mean法結果顯示1993至1996年的族群量最高遠高於其他各期,02至06年族群呈增加,但近年來有逐漸下降的趨勢。Schanbel法的結果則為1993-1996年族群量在300至700之間,2002年至2005年則在100隻左右,06至今以每季調查的方法估算的族群量在355隻至1309隻之間。自忠樣區在1990年的兩個樣區估計量分別為40隻及84.8隻,2006至2010年的估計量在514至1897隻之間,2012年迄今的估計數量為170隻。 分布調查在阿里山事業區第1、2、3、18、19、20林班及大埔事業區第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林班等地,至今已在每個林班地至少設置5個調查點,包括初期調查共調查過6次,發現山椒魚的林班地有阿里山事業區1、2、3及20林班、大埔事業區205、206、207、208、209、212、213、214林班,即阿里山山椒魚在調查林班地內仍屬廣泛分布。族群監測樣區包括了姐妹潭、復育地及自忠,以約每2個月調查1次的頻率共進行了6次調查。姐妹潭樣區捕獲了20隻,此樣區捕獲的個體以成體為主。復育地樣區捕獲2隻,皆為幼體。自忠樣區捕獲了57隻,包括了12隻再捕獲,此樣區亦以成體為主。 山椒魚保育訓練班於3月7日於林管處進行室內課程,內容包括山椒魚介紹與監測標準方法,使學員們瞭解山椒魚並且熟悉監測的操作方法。3月8日則是實際在野外操作監測工作。 綜合以上的結果,研究單位建議在阿里山姐妹潭地區進行棲地的改善作業,同時也提供了監測作業的標準程序,供往後管理單位自行監測時之參考依據。

資料紀錄

此資源出現紀錄的資料已發佈為達爾文核心集檔案(DwC-A),其以一或多組資料表構成分享生物多樣性資料的標準格式。 核心資料表包含 99 筆紀錄。

此 IPT 存放資料以提供資料儲存庫服務。資料與資源的詮釋資料可由「下載」單元下載。「版本」表格列出此資源的其它公開版本,以便利追蹤其隨時間的變更。

版本

以下的表格只顯示可公開存取資源的已發布版本。

權利

研究者應尊重以下權利聲明。:

此資料的發布者及權利單位為 Forestr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Agency (FANCA)。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Non Commercial (CC-BY-NC) 4.0 License.

GBIF 註冊

此資源尚未向GBIF註冊

關鍵字

阿里山山椒魚; 監測模式; 標準作業程序;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Forest Bureau; COA); Occurrence

聯絡資訊

賴俊祥
  • 擁有者
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文山區汀州路四段88號 理學院大樓,
116 台北市
TW
02-77346258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 擁有者
  • 元數據提供者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2號
100 台北市
TW
02-23515441
賴俊祥
  • 擁有者
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文山區汀州路四段88號 理學院大樓
116 臺北市
TW
02-77346258
呂光洋
  • 出處
  • 研究主持人
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文山區汀州路四段88號 理學院大樓B313室
116 台北市
TW
02-7734-6313

地理涵蓋範圍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界定座標範圍 緯度南界 經度西界 [23.5, 120.8], 緯度北界 經度東界 [23.5, 120.8]

分類群涵蓋範圍

無相關描述

Genus Hynobius

無相關描述

Species arisanensis (阿里山山椒魚)

時間涵蓋範圍

起始日期 / 結束日期 2011-06-20 / 2012-06-30

計畫資料

無相關描述

計畫名稱 阿里山山椒魚監測及監測模式標準作業程序制定
經費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研究區域描述 阿里山區域歷年山椒魚調查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 整理包括1980年代、1990年代及2000年以後期刊及研究報告中的在阿里山地區的山椒魚調查資料,比對三個年代山椒魚族群生態各項參數的差異。

參與計畫的人員:

呂光洋
  • 研究主持人

取樣方法

1.設置調查點:在調查林班內,參考之前研究案所記錄到有山椒魚分布的地點設為調查點(sampling sites),而調查點的範圍包括小溪流主體(至調查者無法走動之處)以及附近潮濕的地點。每個林班的調查點至少5個。 2.山椒魚調查:所有的調查者在調查點的範圍內徒手翻開石頭或倒木,檢視看有無山椒魚。 3.巨棲息地分析:記錄調查點的GPS座標、海拔、林相(箭竹草原、針葉、混合、闊葉林)、樹冠層罩蓋度(以罩蓋度計測量)、坡度(以坡度計測量)、坡向、溪流水量(水量大或小,穩定或不穩定)等。同是也記錄每次調查時的天候、溫度、濕度、翻找時數及翻找人數等。分析比較山椒魚分布及不分布點主要差異特性為何。另外,以GPS標定位點,亦可參考相關文獻比較其間差異。 4.微棲息地分析:發現山椒魚的地點測量微棲息地的特性,包括遮蔽物類別(石頭或木頭)、體積(測量遮蔽物的最長、最寬及最高,三者數值相乘而得)、附著植物(草本植物、苔蘚類或其他)、底質(碎石、泥土或腐植土、草根)、土壤pH值、土壤含水量等資料。 5.個體資訊記錄:捕獲的山椒魚記錄種類,並測量體長、尾長、頭長、頭寬等形值。拍照記錄。將動物釋放回原地並將環境復原。

研究範圍 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及週遭族群生育地進行族群分布調查。

方法步驟描述:

  1. Step 1: 阿里山區域歷年山椒魚調查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 整理包括1980年代、1990年代及2000年以後期刊及研究報告中的在阿里山地區的山椒魚調查資料,比對三個年代山椒魚族群生態各項參數的差異。
  2. Step 2: 阿里山山椒魚棲地資源調查 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及週遭族群生育地進行族群分布調查。 (一)調查地點:阿里山事業區第1、2、3、18、19、20林班及大埔事業區第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林班。 (二)調查頻度:每次調查時至一或多個林班地進行調查,調查期儘量集中於山椒魚地表活動旺盛的春夏季,研究期間每個調查範圍的林班地至少調查一次。 (三)調查方法: 1.設置調查點:在調查林班內,參考之前研究案所記錄到有山椒魚分布的地點設為調查點(sampling sites),而調查點的範圍包括小溪流主體(至調查者無法走動之處)以及附近潮濕的地點。每個林班的調查點至少5個。 2.山椒魚調查:所有的調查者在調查點的範圍內徒手翻開石頭或倒木,檢視看有無山椒魚。 3.巨棲息地分析:記錄調查點的GPS座標、海拔、林相(箭竹草原、針葉、混合、闊葉林)、樹冠層罩蓋度(以罩蓋度計測量)、坡度(以坡度計測量)、坡向、溪流水量(水量大或小,穩定或不穩定)等。同是也記錄每次調查時的天候、溫度、濕度、翻找時數及翻找人數等。分析比較山椒魚分布及不分布點主要差異特性為何。另外,以GPS標定位點,亦可參考相關文獻比較其間差異。 4.微棲息地分析:發現山椒魚的地點測量微棲息地的特性,包括遮蔽物類別(石頭或木頭)、體積(測量遮蔽物的最長、最寬及最高,三者數值相乘而得)、附著植物(草本植物、苔蘚類或其他)、底質(碎石、泥土或腐植土、草根)、土壤pH值、土壤含水量等資料。 5.個體資訊記錄:捕獲的山椒魚記錄種類,並測量體長、尾長、頭長、頭寬等形值。拍照記錄。將動物釋放回原地並將環境復原。
  3. Step 3: 資料分析 因為設置的調查點屬於自然形成的單位,每個調查點的面積不同,要全數翻找完的時間也不相同,因此初步的族群密度比較將以單位努力捕獲量來進行比較。進一步較有統計基礎的族群數量的估算將使用棲地佔據模式(Occupancy model)中之二項式混合模型法(binomial mixture model, Royle 2004; McKenny et al. 2006),這種方法能使我們在足夠調查次數下估算λi (調查點i的族群量)、λ(平均族群量)及偵測率(detectability, 個體存在時被找到的機率)。藉由此法可以比較各調查點的族群量,也可以比較四個調查區的平均族群量差異,分析巨棲息地因子對山椒魚分布數量的影響,進一步瞭解山椒魚的巨棲息地需求。

額外的詮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