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urrence

阿里山山椒魚監測及監測模式標準作業程序制定

Dernière version Publié par Forestr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Agency (FANCA) le 31 juillet 2020 Forestr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Agency (FANCA)
Date de publication:
31 juillet 2020
Licence:
CC-BY-NC 4.0

Téléchargez la dernière version de la ressource en tant qu'Archive Darwin Core (DwC-A), ou les métadonnées de la ressource au format EML ou RTF :

Données sous forme de fichier DwC-A (zip) télécharger 99 enregistrements dans Anglais (8 KB) - Fréquence de mise à jour: inconnue
Métadonnées sous forme de fichier EML télécharger dans Anglais (15 KB)
Métadonnées sous forme de fichier RTF télécharger dans Anglais (30 KB)

Description

阿里山山椒魚(Hynobius arisanensis)列屬於保育類I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名錄,在台灣分布於阿里山山脈、玉山山脈及中央山脈南段。此種山椒魚在阿里山地區的分布及棲地調查,雖曾於民國92年至95年期間進行過調查,然而莫拉克風災對此地區產生莫大的損害,有必要再行調查。本計畫調查其詳細的分布,並進行初步的棲地需求的調查,同時進行族群監測規劃,以提供管理單位研擬相關保育計畫。為使日後林管處監測工作能落實到第一線保育工作人員,我們也辦理了山椒魚保育訓練班。 阿里山區域歷年山椒魚調查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方面,我們分析了本實驗室在近30年來的調查資料,包括1982年、1990年、1995年及2002年迄今的調查資料,以weighted mean法及Schanbel法比較族群量。weighted mean法結果顯示1993至1996年的族群量最高遠高於其他各期,02至06年族群呈增加,但近年來有逐漸下降的趨勢。Schanbel法的結果則為1993-1996年族群量在300至700之間,2002年至2005年則在100隻左右,06至今以每季調查的方法估算的族群量在355隻至1309隻之間。自忠樣區在1990年的兩個樣區估計量分別為40隻及84.8隻,2006至2010年的估計量在514至1897隻之間,2012年迄今的估計數量為170隻。 分布調查在阿里山事業區第1、2、3、18、19、20林班及大埔事業區第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林班等地,至今已在每個林班地至少設置5個調查點,包括初期調查共調查過6次,發現山椒魚的林班地有阿里山事業區1、2、3及20林班、大埔事業區205、206、207、208、209、212、213、214林班,即阿里山山椒魚在調查林班地內仍屬廣泛分布。族群監測樣區包括了姐妹潭、復育地及自忠,以約每2個月調查1次的頻率共進行了6次調查。姐妹潭樣區捕獲了20隻,此樣區捕獲的個體以成體為主。復育地樣區捕獲2隻,皆為幼體。自忠樣區捕獲了57隻,包括了12隻再捕獲,此樣區亦以成體為主。 山椒魚保育訓練班於3月7日於林管處進行室內課程,內容包括山椒魚介紹與監測標準方法,使學員們瞭解山椒魚並且熟悉監測的操作方法。3月8日則是實際在野外操作監測工作。 綜合以上的結果,研究單位建議在阿里山姐妹潭地區進行棲地的改善作業,同時也提供了監測作業的標準程序,供往後管理單位自行監測時之參考依據。

Enregistrements de données

Les données de cette ressource occurrence ont été publiées sous forme d'une Archive Darwin Core (Darwin Core Archive ou DwC-A), le format standard pour partager des données de biodiversité en tant qu'ensemble d'un ou plusieurs tableurs de données. Le tableur de données du cœur de standard (core) contient 99 enregistrements.

Cet IPT archive les données et sert donc de dépôt de données. Les données et métadonnées de la ressource sont disponibles pour téléchargement dans la section téléchargements. Le tableau des versions liste les autres versions de chaque ressource rendues disponibles de façon publique et permet de tracer les modifications apportées à la ressource au fil du temps.

Versions

Le tableau ci-dessous n'affiche que les versions publiées de la ressource accessibles publiquement.

Droits

Les chercheurs doivent respecter la déclaration de droits suivante:

L’éditeur et détenteur des droits de cette ressource est Forestr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Agency (FANCA). Ce travail est sous licenc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Non Commercial (CC-BY-NC) 4.0.

Enregistrement GBIF

Cette ressource n'a pas été enregistrée sur le portail GBIF

Mots-clé

阿里山山椒魚; 監測模式; 標準作業程序;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Forest Bureau; COA); Occurrence

Contacts

賴俊祥
  • Propriétaire
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文山區汀州路四段88號 理學院大樓,
116 台北市
TW
02-77346258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 Propriétaire
  • Fournisseur Des Métadonnées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2號
100 台北市
TW
02-23515441
賴俊祥
  • Propriétaire
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文山區汀州路四段88號 理學院大樓
116 臺北市
TW
02-77346258
呂光洋
  • Créateur
  • Chercheur Principal
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文山區汀州路四段88號 理學院大樓B313室
116 台北市
TW
02-7734-6313

Couverture géographique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Enveloppe géographique Sud Ouest [23,5, 120,8], Nord Est [23,5, 120,8]

Couverture taxonomique

Pas de description disponible

Genus Hynobius

Pas de description disponible

Species arisanensis (阿里山山椒魚)

Couverture temporelle

Date de début / Date de fin 2011-06-20 / 2012-06-30

Données sur le projet

Pas de description disponible

Titre 阿里山山椒魚監測及監測模式標準作業程序制定
Financement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Description du domaine d'étude / de recherche 阿里山區域歷年山椒魚調查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 整理包括1980年代、1990年代及2000年以後期刊及研究報告中的在阿里山地區的山椒魚調查資料,比對三個年代山椒魚族群生態各項參數的差異。

Les personnes impliquées dans le projet:

呂光洋
  • Chercheur Principal

Méthodes d'échantillonnage

1.設置調查點:在調查林班內,參考之前研究案所記錄到有山椒魚分布的地點設為調查點(sampling sites),而調查點的範圍包括小溪流主體(至調查者無法走動之處)以及附近潮濕的地點。每個林班的調查點至少5個。 2.山椒魚調查:所有的調查者在調查點的範圍內徒手翻開石頭或倒木,檢視看有無山椒魚。 3.巨棲息地分析:記錄調查點的GPS座標、海拔、林相(箭竹草原、針葉、混合、闊葉林)、樹冠層罩蓋度(以罩蓋度計測量)、坡度(以坡度計測量)、坡向、溪流水量(水量大或小,穩定或不穩定)等。同是也記錄每次調查時的天候、溫度、濕度、翻找時數及翻找人數等。分析比較山椒魚分布及不分布點主要差異特性為何。另外,以GPS標定位點,亦可參考相關文獻比較其間差異。 4.微棲息地分析:發現山椒魚的地點測量微棲息地的特性,包括遮蔽物類別(石頭或木頭)、體積(測量遮蔽物的最長、最寬及最高,三者數值相乘而得)、附著植物(草本植物、苔蘚類或其他)、底質(碎石、泥土或腐植土、草根)、土壤pH值、土壤含水量等資料。 5.個體資訊記錄:捕獲的山椒魚記錄種類,並測量體長、尾長、頭長、頭寬等形值。拍照記錄。將動物釋放回原地並將環境復原。

Etendue de l'étude 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及週遭族群生育地進行族群分布調查。

Description des étapes de la méthode:

  1. Step 1: 阿里山區域歷年山椒魚調查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 整理包括1980年代、1990年代及2000年以後期刊及研究報告中的在阿里山地區的山椒魚調查資料,比對三個年代山椒魚族群生態各項參數的差異。
  2. Step 2: 阿里山山椒魚棲地資源調查 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及週遭族群生育地進行族群分布調查。 (一)調查地點:阿里山事業區第1、2、3、18、19、20林班及大埔事業區第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林班。 (二)調查頻度:每次調查時至一或多個林班地進行調查,調查期儘量集中於山椒魚地表活動旺盛的春夏季,研究期間每個調查範圍的林班地至少調查一次。 (三)調查方法: 1.設置調查點:在調查林班內,參考之前研究案所記錄到有山椒魚分布的地點設為調查點(sampling sites),而調查點的範圍包括小溪流主體(至調查者無法走動之處)以及附近潮濕的地點。每個林班的調查點至少5個。 2.山椒魚調查:所有的調查者在調查點的範圍內徒手翻開石頭或倒木,檢視看有無山椒魚。 3.巨棲息地分析:記錄調查點的GPS座標、海拔、林相(箭竹草原、針葉、混合、闊葉林)、樹冠層罩蓋度(以罩蓋度計測量)、坡度(以坡度計測量)、坡向、溪流水量(水量大或小,穩定或不穩定)等。同是也記錄每次調查時的天候、溫度、濕度、翻找時數及翻找人數等。分析比較山椒魚分布及不分布點主要差異特性為何。另外,以GPS標定位點,亦可參考相關文獻比較其間差異。 4.微棲息地分析:發現山椒魚的地點測量微棲息地的特性,包括遮蔽物類別(石頭或木頭)、體積(測量遮蔽物的最長、最寬及最高,三者數值相乘而得)、附著植物(草本植物、苔蘚類或其他)、底質(碎石、泥土或腐植土、草根)、土壤pH值、土壤含水量等資料。 5.個體資訊記錄:捕獲的山椒魚記錄種類,並測量體長、尾長、頭長、頭寬等形值。拍照記錄。將動物釋放回原地並將環境復原。
  3. Step 3: 資料分析 因為設置的調查點屬於自然形成的單位,每個調查點的面積不同,要全數翻找完的時間也不相同,因此初步的族群密度比較將以單位努力捕獲量來進行比較。進一步較有統計基礎的族群數量的估算將使用棲地佔據模式(Occupancy model)中之二項式混合模型法(binomial mixture model, Royle 2004; McKenny et al. 2006),這種方法能使我們在足夠調查次數下估算λi (調查點i的族群量)、λ(平均族群量)及偵測率(detectability, 個體存在時被找到的機率)。藉由此法可以比較各調查點的族群量,也可以比較四個調查區的平均族群量差異,分析巨棲息地因子對山椒魚分布數量的影響,進一步瞭解山椒魚的巨棲息地需求。

Métadonnées additionnel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