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紀錄

人倫柳杉人工林動態樣區複查計畫

最新版本 由 Forestr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Agency (FANCA) 發佈於 2020年7月31日 Forestr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Agency (FANCA)
發布日期:
2020年7月31日
授權條款:
CC-BY-NC 4.0

下載最新版本的 Darwin Core Archive (DwC-A) 資源,或資源詮釋資料的 EML 或 RTF 文字檔。

DwC-A資料集 下載 71,230 紀錄 在 Chinese 中 (856 KB) - 更新頻率: 有可能更新,但不確知何時
元數據EML檔 下載 在 Chinese 中 (17 KB)
元數據RTF文字檔 下載 在 Chinese 中 (34 KB)

說明

疏伐是對林地內樹木的密度、品質或分佈進行部分的砍伐移除,對於森林結構及物理環境可以造成立即的變化。這些微環境的改變,短時間內造成原本生態系結構的改變,往往有利於其他樹種的種子發芽、幼苗生長,增進森林生態系的生物多樣性。人倫柳杉人工林動態樣區於2006年完成第一次每木調查,並於2007年進行25%與50%疏伐。本計畫為疏伐後第一次複查,自2011年7月起至2012年3月止,已完成12ha之複查作業,並已完成資料輸入及結果分析。本研究結果顯示,疏伐處理後的柳杉胸高直徑相對生長速率及總生物量改變程度皆大於未疏伐樣區內的植株。疏伐樣區經過5年後,植株數量已回復到與疏伐前相當,其中50%疏伐樣區內新增苗木大部分屬於陽性樹種,其種類、數量與分布範圍與疏伐前有顯著差異。 Thinning is the removal of trees to reduce density or distribution of target species. It has immediate effects on forest structure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s. The changes of microhabitat will affect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 of native species, as a consequence, will lead to diversity increase in the forest ecosystem. Zenlun Cryptomeria japonica plantation dynamic plot completed the first tree census and thinning at 2006 and 2007, respectively. The thinning procedure removed 50% or 25% of C. japonica in assigned plots. This project carried out the first recensus after thinn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nning increase relative growth rate and total biomass of C. japonica. After 5 years, the abundance in the thinning plots was recovered to the level before thinning. In addition, at 50% thinning plots, most of the recruits (> 1cm DBH) were shade intolerance species. For those plots received thinning treatment, there is a distinct difference in species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before thinning and after thinning.

資料紀錄

此資源出現紀錄的資料已發佈為達爾文核心集檔案(DwC-A),其以一或多組資料表構成分享生物多樣性資料的標準格式。 核心資料表包含 71,230 筆紀錄。

此 IPT 存放資料以提供資料儲存庫服務。資料與資源的詮釋資料可由「下載」單元下載。「版本」表格列出此資源的其它公開版本,以便利追蹤其隨時間的變更。

版本

以下的表格只顯示可公開存取資源的已發布版本。

權利

研究者應尊重以下權利聲明。:

此資料的發布者及權利單位為 Forestr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Agency (FANCA)。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Non Commercial (CC-BY-NC) 4.0 License.

GBIF 註冊

此資源尚未向GBIF註冊

關鍵字

Occurrence; 人工林; 柳杉; 動態樣區; 更新; Cryptomeria japonica plantation; forest dynamic plot; recruitment;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Forestry Bureau; COA)

聯絡資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 擁有者
  • 元數據提供者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杭州南路一段2號
100 台北市
TW
02-23515441
義方 孫 (Sun)
  • 出處
  • 連絡人
副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97401 花蓮縣
TW
03-8633279
毓昀 陳 (Chen)
  • 研究主持人
助理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97401 花蓮縣
TW
03-8633324

地理涵蓋範圍

人倫柳杉人工林動態樣區---本樣區位於南投縣信義鄉,林務局南投林管處巒大事業區第74、75、76林班之人造柳杉林保留區內,區域平均海拔約1500公尺。永久樣區設於人倫林道 17.5Km 後的柳杉造林地,卓棍溪上游分支處坡面。

界定座標範圍 緯度南界 經度西界 [23.425, 120.551], 緯度北界 經度東界 [23.425, 120.551]

時間涵蓋範圍

起始日期 / 結束日期 2011-01-01 / 2012-12-31

計畫資料

無相關描述

計畫名稱 人倫柳杉人工林動態樣區複查計畫 Zenlun Cryptomeria japonica plantation dynamic plot recensus project.
經費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研究區域描述 人倫柳杉人工林動態樣區---本樣區位於南投縣信義鄉,林務局南投林管處巒大事業區第74、75、76林班之人造柳杉林保留區內,區域平均海拔約1500公尺。永久樣區設於人倫林道 17.5Km 後的柳杉造林地,卓棍溪上游分支處坡面。

參與計畫的人員:

孫義方
  • 研究主持人

取樣方法

調查進行時將從樣區1至樣區12依序調查,每個樣區由間隔20m的東西及南北向分隔線劃分為25個20m×20m樣方(Q20)。 每一樣方再進一步細分為4個10m×10m(Q10)及16個5m×5m (Q5)。調查時將以Q5為單位依序調查,搜尋區內所有胸高直徑≥1cm之木本植物。已標有鋁牌的樹木稱為舊樹,未上標且無標牌脫落痕跡者視為新樹,各依下列調查方法進行量測和記錄。

研究範圍 人倫柳杉人工林動態樣區---本樣區位於南投縣信義鄉,林務局南投林管處巒大事業區第74、75、76林班之人造柳杉林保留區內,區域平均海拔約1500公尺。永久樣區設於人倫林道 17.5Km 後的柳杉造林地,卓棍溪上游分支處坡面。

方法步驟描述:

  1. Step 1: 樣區維護 1.疏伐作業進行時,疏伐與集材造成樣區內部分標定20m×20m基本單元座標的白鐵管及大量標定10m×10m小單元座標的PVC管遺失。故進行每木複查前我們先派員至樣區內調查所有竿點是否完好,以便準備接下來補竿程序所需之材料。 2.補竿程序主要是以現存的竿點以及第一次上木調查個體分布圖為參考,將遺失的白鐵管或PVC管補上。 3.提升座標點的耐久性,此次樣區維護將原先標定20m×20m樣基點鋁竿之蘭花牌全數改換成刻有樣區編號與座標之鋁牌。標定10m×10m小單元座標的PVC管仍舊標以油漆筆書寫樣區編號與座標之蘭花牌。竿點附近將會綁上顯著之彩帶,以便利調查作業之進行。 4.竿點如有傾倒或歪折,調查人員會將之扶正或更換新的白鐵管或PVC管。如補竿程序中對現存竿點所在位置存疑,會參考第一次上木調查個體分布圖將竿點移至正確位置。
  2. Step 2: 調查前置作業 每木複查前調查人員先印製複查所需之圖表,包括舊樹原始調查表格、10m×10m小單元內舊樹分布圖及新增植株記錄表。
  3. Step 3: 樣區調查 調查進行時將從樣區1至樣區12依序調查,每個樣區由間隔20m的東西及南北向分隔線劃分為25個20m×20m樣方(Q20)。 每一樣方再進一步細分為4個10m×10m(Q10)及16個5m×5m (Q5)。調查時將以Q5為單位依序調查,搜尋區內所有胸高直徑≥1cm之木本植物。已標有鋁牌的樹木稱為舊樹,未上標且無標牌脫落痕跡者視為新樹,各依下列調查方法進行量測和記錄。
  4. Step 4: 舊樹複查 A.鋁牌與分枝牌檢查:2007年疏伐後植株普查發現有部分鋁牌遺失,本次複查時把遺失的鋁牌與植株記錄下來,當晚回到工作站後以自動打號機於空白鋁牌上刻上原本編號,並於隔天將鋁牌標至對應之植株。第一次調查所有分枝皆以蘭花牌標示分枝號碼,此次複查時將所有分枝1與分枝2的枝條換上刻有1與2的鋁牌,其他分枝則沿用蘭花牌。調查時如發現原本的漆包鐵線長度不夠時則換成新的鐵線。 B.植株生長狀況(code):本欄紀錄主幹與分枝之生長狀況有異常者,代號如下: Code 描述 C 測量點因油漆剝落或原測量點不適合測量而改變位置 I 測量點樹幹不規則 L 枝條傾斜,與地表垂直面夾角小於30° MH 測量點被藤纏繞,因無法拉開而影響測量值。 Q 枝幹有明顯折斷痕跡 P 枝條傾斜,與地表垂直面夾角小於30° C.植株生存狀況(status):本次複查將對舊樹進行生存狀態的確認。其中包括主幹分枝存活(1)、死亡(0)、失蹤(-1,無法確認死亡但亦不見存活植株)。這些狀態有互斥特性,因此本欄僅會出現上述各編碼其中一碼。 D.胸高直徑(dbh):本次複查胸高直徑測量值之精準度為0.1公分,大部分樹木沿用以往之測量點。因故需要異動測量點者則於原測量點上下選擇適合位置進行。由於白漆標示易與樹幹上地衣混淆,此次複查全面改以紅漆塗示測量點。 E.測量點(POM):舊樹在第一次調查時以白漆標示胸高直徑測量點,此測量點多為樹幹與地面交界處沿樹幹向上延伸1.3m的位置。少數植株因樹幹分枝及幹瘤等因素造成原測量點處生長特異,或因白漆脫落、枝幹腐爛而無法確認測量點,則變更測量點後進行測量,並記錄新測量點離地高度,記於此欄位中,單位為公尺。如果原測量點或新測量點為1.3m,在此欄位打勾註記。所有被更動之測量點均會以代號C在code欄中標示。 F.標本採集:調查時無法確認其物種名之植株,將進行標本採集,並於當晚回到工作站後馬上進行拍照存檔與標本壓製,以便日後進行比對及鑑定工作。進行標本採集後應在此欄位打鉤註記。
  5. Step 5: 新樹測量 A.上標:沿用第一次調查所未用的鋁牌號碼繼續對新樹加以編號。第一次調查時各樣區間的鋁牌號碼均已保留3000號,這些號碼不流用,因此上標時工作人員均先行確認並使用對應各樣區的鋁牌。疏伐後我們期望各樣區新樹增加率有所差別,本次調查在每個50%疏伐樣區均各預留3000號給新增植株;25%疏伐樣區與未疏伐樣區將各預留1000號。如有不足,將接續最後的鋁牌號碼繼續訂做新的鋁牌。 B. 測量及記錄:所有新增植株與新增分枝之資料均記錄於新增植株記錄表。調查時沿樹幹高1.3m處測量胸高直徑,若遇1.3m處有樹幹生長異常者,則將測量點向上或向下稍作移動,並測量高度記於POM欄位。每個枝幹都記有其植株編號、分枝編號、物種名與生長狀況、標本採集狀況。此外亦詳細記錄此植株所在之Q5位置,並於舊樹分布圖上標記此植株正確位置與六碼編碼。舊樹新分枝的測量方式與新樹相同,分支編號將接續該植株第一次登錄之最後分枝號。 C. 上漆:胸高直徑測量後立即以紅漆在測量的位置作標記。
  6. Step 6: 資料查核 每日野外記錄圖表於當日晚上由調查人員檢查資料正確性,並確認新增植株同時記錄於新增植株記錄表與舊樹分布圖上。如有任何疑慮,隔日則到樣區調查該筆記錄,並填寫正確測量值。
  7. Step 7: 資料輸入、比對與校正 資料輸入均以Microsoft excel軟體進行。輸入方式由兩組室內工作人員進行雙輸入,輸入完畢之兩組資料表匯入MySQL資料庫軟體對所有欄位逐一比對。比對後將把兩組數據完全一致的資料儲存,不一致的資料則交還輸入人員進行校正。待輸入人員完成校對後再次進行比對,此步驟重複至每一筆記錄的兩次輸入都完全相同為止。 新增植株與更正之舊樹則利用林業試驗所林奐宇先生設計之植株位置輸入程式將地圖數位化,並將每植株之座標存入資料庫。

額外的詮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