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以穿越線調查法、飛行攔截板調查法及黃色年黏蟲板,於池南森林遊樂區之池南區、野餐環潭步道、賞鳥遠眺步道、荖溪四樣區內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共有日行性螢火蟲1屬1種,夜行性螢火蟲5屬17種螢火蟲,合計6屬18種螢火蟲;分別為黑翅螢、紅胸黑翅螢、小紅胸黑翅螢大端黑螢、紋螢、梭德氏脈翅螢、姬脈翅螢、黃肩脈翅螢、黃脈翅螢、橙螢、蓬萊短角窗螢、紅胸窗螢、長胸窗螢、赤腹窗螢、山窗螢、赤腹櫛角螢、雲南扁螢及奧氏弩螢;四樣區內之夏農生物多樣性指數及夏農均勻度指數分別為:池南區1.88、0.69,賞鳥遠眺步道1.89、0.79,野餐環潭步道1.61、0.61,荖溪0.43、0.24,顯示此四樣區內皆有優勢螢種存在,而四樣區主要優勢螢種皆為黑翅螢;次要螢種池南區:紅胸黑翅螢;賞鳥遠眺步道:紋螢;野餐環潭步道:紅胸黑翅螢;荖溪:山窗螢。各月主要螢種為:1月蓬萊短角窗螢幼蟲、2月蓬萊短角窗螢幼蟲、3月黑翅螢成蟲、4月黑翅螢成蟲、5月黑翅螢成蟲、6月黃肩脈翅螢成蟲、7月黃肩脈翅螢成蟲、8月橙螢成蟲、9月橙螢成蟲、10月山窗螢成蟲、11月山窗螢成蟲、12月黑翅螢幼蟲。螢火蟲族群絕對豐度調查依標識再捕法,於2012年3~4月,選定鯉魚山野餐步道之黑翅螢成蟲進行,3月黑翅螢族群數量為 58.50±11.03 隻,4月黑翅螢數量為1012.38±49.56隻,再捕率分別為32.05%、15.01%,顯示該處黑翅螢成蟲族群相對封閉。2011年7月至2011年9月,在池南區進行除草高度對於螢火蟲之影響調查,將土地公廟後方之森林浴步道區分成:除草區、除草區上方、非除草區,調查結果顯示除草區與非除草區之窗螢及短角窗螢幼蟲數量達顯著差異,但除草區上方與非除草區之幼蟲數量無顯著差異,顯示除草會使螢火蟲幼蟲退縮至除草區上方之未除草區,但後續調查結果顯示當除草區之植被逐漸恢復,螢火蟲幼蟲數量亦逐漸增加;至9月時,除草區、除草區上方及非除草區內之螢火蟲幼蟲數量已無顯著差異,故推論現行除草方式對於螢火蟲幼蟲造成之影響為暫時性影響,並不造成螢火蟲幼蟲數量減少。2012年4月進行遊客數量對於螢火蟲成蟲族群數量影響之試驗,於鯉魚山步道區之環潭公路及野餐步道進行,由2012年3月之前期調查結果得知,環潭公路土地公廟旁之黑翅螢成蟲數量與野餐步道入口處之黑翅螢成蟲數量無顯著差異,故挑選此二處,利用單眼相機拍攝螢火蟲生物發光景象,再配合影像處理軟體計算拍攝照片之光點數量,用以代表該處螢火蟲成蟲數量,試驗結果顯示環潭公路之螢火蟲光點數量與遊客數量之相關係數為0.44,未達顯著相關;而兩處之螢火蟲光點則無顯著差異,顯示目前之賞螢導覽方式及遊客量,並未對螢火蟲族群造成影響,但如細分,兩處步道之螢種組成可知,造成兩處螢火蟲數量無顯著差異之原因,可歸因於黑翅螢成蟲數量遠多於其他螢種數量造成,遊客賞螢時,野餐步道之紅胸黑翅螢、小紅胸黑翅螢及梭德氏脈翅螢數量較環潭公路為多,此一結果顯示,不同螢種對於遊客所帶來之遊憩壓力反應可能不同,不過遊憩是否影響螢火蟲族群,仍需後續研究探討。
資料紀錄
此資源出現紀錄的資料已發佈為達爾文核心集檔案(DwC-A),其以一或多組資料表構成分享生物多樣性資料的標準格式。 核心資料表包含 127 筆紀錄。
此 IPT 存放資料以提供資料儲存庫服務。資料與資源的詮釋資料可由「下載」單元下載。「版本」表格列出此資源的其它公開版本,以便利追蹤其隨時間的變更。
版本
以下的表格只顯示可公開存取資源的已發布版本。
權利
研究者應尊重以下權利聲明。:
此資料的發布者及權利單位為 Forestr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Agency (FANCA)。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Non Commercial (CC-BY-NC 4.0) License.
GBIF 註冊
此資源尚未向GBIF註冊
關鍵字
Occurrence; 螢火蟲; 資源調查; 人為干擾; 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firefly; resource investigation; artificial disturbance; Chihnan national forest reeation area; Forestry Bureau; COA
聯絡資訊
地理涵蓋範圍
臺灣省花蓮縣壽豐鄉池南村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 池南區 鯉魚山步道區、荖溪
界定座標範圍 | 緯度南界 經度西界 [23.919, 121.501], 緯度北界 經度東界 [23.919, 121.501] |
---|
分類群涵蓋範圍
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螢火蟲
Kingdom | Animalia |
---|---|
Phylum | Arthropoda |
Class | Insecta |
Order | Coleoptera |
Family | Lampyridae |
Genus | Curtos, Diphanes, Lampyrigera, Luciola, Pyrocoelia, Vesta |
Species | Curtos costipennis, Curtos mundulus, Diphanes citrinus, Diphanes formosus, Lampyrigera yunnana, Luciola cerata, Luciola kgiana, Luciola satoi, Pyrocoelia formosana, Pyrocoelia praetexta, Pyrocoelia sanguiniventer, Vesta impresscollis, Luciola filiformis, Curtos sauteri, Curtos impolitus, Luciola anceyi |
時間涵蓋範圍
起始日期 / 結束日期 | 2011-05-05 / 2012-05-31 |
---|
計畫資料
無相關描述
計畫名稱 | 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螢火蟲資源調查計畫 |
---|---|
經費來源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
研究區域描述 | 臺灣省花蓮縣壽豐鄉池南村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 池南區 鯉魚山步道區、荖溪 |
參與計畫的人員:
- 研究主持人
取樣方法
於2011年5月~2012年4月於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設置四座飛行攔截板及黃色黏蟲板,設置地點分別為: 池南區土地公廟; 鯉魚山步道區之賞鳥、遠眺步道交會處; 健身步道、野餐步道交會處及健身步道、產業道路交會處,每月1次,收集掉落於水盤或黃色黏蟲紙上昆蟲,並保存於95%之酒精溶液中。 飛行攔截板:利用市售單桿衣架及透明塑膠布組合而成,高150公分、寬90公分,透明塑膠布下方擺設三個塑膠水盆,水盆內裝容積比1:1之95%酒精與丙二醇混合溶液,當飛行昆蟲撞至透明塑膠布時,便會掉入水盆之中,收集掉入水盆中之螢火蟲,並保存於95%之酒精溶液中。 黃色黏蟲板:利用長48公分、寬34公分之塑膠盤,內製4張 21.5 公分 長、15.5 公分寬之黃色黏蟲紙,將黏蟲紙採集之昆蟲以有機溶液脫膠之後,保存於95%之酒精溶液中。
研究範圍 | 臺灣省花蓮縣壽豐鄉池南村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 池南區 鯉魚山步道區、荖溪 |
---|
方法步驟描述:
- Step 1: 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螢火蟲生物資源定性調查 於2011年5月~2012年4月於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設置四座飛行攔截板及黃色黏蟲板,設置地點分別為: 池南區土地公廟; 鯉魚山步道區之賞鳥、遠眺步道交會處; 健身步道、野餐步道交會處及健身步道、產業道路交會處,每月1次,收集掉落於水盤或黃色黏蟲紙上昆蟲,並保存於95%之酒精溶液中。 飛行攔截板:利用市售單桿衣架及透明塑膠布組合而成,高150公分、寬90公分,透明塑膠布下方擺設三個塑膠水盆,水盆內裝容積比1:1之95%酒精與丙二醇混合溶液,當飛行昆蟲撞至透明塑膠布時,便會掉入水盆之中,收集掉入水盆中之螢火蟲,並保存於95%之酒精溶液中。 黃色黏蟲板:利用長48公分、寬34公分之塑膠盤,內製4張 21.5 公分 長、15.5 公分寬之黃色黏蟲紙,將黏蟲紙採集之昆蟲以有機溶液脫膠之後,保存於95%之酒精溶液中。
- Step 2: 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螢火蟲資源定量調查 相對豐度調查--池南區及荖溪穿越線調查 由於池南區及荖溪相鄰,故於調查第一日之夜間,設置兩組人力,同時進行池南區及荖溪之夜間螢火蟲調查。 池南區設一條穿越線,路徑為售票亭前之車道(蝴蝶園區)—人行道路—土地公廟—森林浴步道—蹦蹦車鐵道—環溪步道,採集路徑兩旁之螢火蟲幼蟲及成蟲,據2011年五月之前期調查,完成此一穿越線調查之時間為1.5小時。 荖溪設一條穿越線,路徑為過荖溪便橋後之產業道路,同樣以1.5小時的採集時間,調查夜間活動之螢火蟲種類。 相對豐度調查--鯉魚山步道區穿越線調查 於調查第二夜進行鯉魚山步道區之螢火蟲穿越線調查,於鯉魚山步道區設置兩條穿越線,第一條路徑為登山步道—野餐步道—環潭公路;第二條穿越線路徑則由產業道路上山抵達電視轉播站後,由賞鳥步道終點—遠眺步道,再循原路折回,此兩條穿越線之調查時間如同池南/荖溪區,亦為1.5小時。 絕對豐度調查--鯉魚山步道區黑翅螢族群標記再捕法 2012年3、4月,於野餐步道利用 Bailey's triple catch method 進行黑翅螢成蟲族群數量估算,將相對豐度調查中,在野餐步道所採集之黑翅螢成蟲之翅鞘上已油漆筆作上記號後釋回,計算調查第二夜之黑翅螢成蟲數量,而計算公式如下所列: 基本公式: N2=a2n2r31/r21r32 VarN2=N22(1/r21+1/r32+1/r31-1/n2) N2=第2天的族群總量估值; a2=第2天所標示的個體數; n2=第2天捕捉到的個體數; r21=第2天所捕捉到的第一天標示個體數; r31=第3天所捕捉到的第一天標示個體數; r32=第3天所捕捉到的第二天標示個體數。
- Step 3: 各調查樣區螢火蟲相分析 利用Shanon-Wiener index (夏農-威佛指數) 及Shanon-Wiener evenness index (夏農-威佛均勻度指數) 分析各調查樣區之螢火蟲相,採用夏農指數的原因為夏農指數較不忽略採集量較少的個體,而本調查有些螢火蟲種類僅發現1頭,故採用此二指數分析各調查樣區螢火蟲相。
- Step 4: 除草對於螢火蟲之影響試驗 於2011年7月~9月,在池南區土地公廟周邊之森林浴步道,進行除草高度對於窗螢及短角窗螢幼蟲數量影響之研究,以未除草之螢火蟲幼蟲棲息地之成蟲數量為對照組,劃設5個 500 cm X 30 cm 之樣區,除草區及除草區上方為試驗組,分別劃設5個500 cm X 30 cm 之樣區,合計共三處理15個樣區,由於7月之後之短角窗螢及窗螢幼蟲體型及發光器較其他種類幼蟲為大,且易發現,故利用目視法點算各樣區內之短角窗螢及窗螢幼蟲數量。
- Step 5: 遊客數量對於螢火蟲族群數量之影響 前期試驗:於2012年3月選定野餐步道入口處及環潭公路土地公廟旁,各設置1條200公尺之穿越線,於下午7點~9點,每15分鐘,捕抓5分鐘之方式,採集螢火蟲,計算採集數量後釋回原處,用以評估兩處之黑翅螢數量是否相同。 主要試驗: 於2012年4月選擇野餐入口處及環潭公路土地公廟旁,利用Canon 7D 數位單眼相機拍攝螢火蟲發光景象,拍攝條件為: 焦距 18 mm、光圈 3.5、曝光時間 30 秒,ISO則視現場光線調整,但皆在 ISO 800~1600 之範圍內; 於30秒之曝光時間內,同時點算經過步道入口處之遊客數量。 螢火蟲族群數量估算方式: 利用影像處理軟體 Image pro plus 5.0,以參數cluster ,估算照片中之光點數量,將光點數量乘以係數 0.6, 則近似螢火蟲族群數量。 遊客數量對於螢火蟲數量影響之評估方式: 將螢火蟲族群數量與遊客數量進行迴歸運算,藉以評估由客數量與螢火蟲族群量之關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