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registrements de données
Les données de cette ressource occurrence ont été publiées sous forme d'une Archive Darwin Core (Darwin Core Archive ou DwC-A), le format standard pour partager des données de biodiversité en tant qu'ensemble d'un ou plusieurs tableurs de données. Le tableur de données du cœur de standard (core) contient 72 963 enregistrements.
Cet IPT archive les données et sert donc de dépôt de données. Les données et métadonnées de la ressource sont disponibles pour téléchargement dans la section téléchargements. Le tableau des versions liste les autres versions de chaque ressource rendues disponibles de façon publique et permet de tracer les modifications apportées à la ressource au fil du temps.
Téléchargements
Téléchargez la dernière version de la ressource en tant qu'Archive Darwin Core (DwC-A), ou les métadonnées de la ressource au format EML ou RTF :
Données sous forme de fichier DwC-A (zip) | télécharger 72 963 enregistrements dans Anglais (1 MB) - Fréquence de mise à jour: inconnue |
---|---|
Métadonnées sous forme de fichier EML | télécharger dans Anglais (17 kB) |
Métadonnées sous forme de fichier RTF | télécharger dans Anglais (32 kB) |
Versions
Le tableau ci-dessous n'affiche que les versions publiées de la ressource accessibles publiquement.
Droits
Les chercheurs doivent respecter la déclaration de droits suivante:
L’éditeur et détenteur des droits de cette ressource est Taiwan Forestry Bureau.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Non Commercial (CC-BY-NC) 4.0 License.
Enregistrement GBIF
Cette ressource n'a pas été enregistrée sur le portail GBIF
Mots-clé
生物多樣性; 指標; 現況; 趨勢; Occurrence
Contacts
Personne ayant créé cette ressource:
Personne pouvant répondre aux questions sur la ressource:
Personne ayant renseigné les métadonnées:
Autres personnes associées à la ressource:
Couverture géographique
鳥類:以全台灣本島為範圍。 蝙蝠:以全台灣本島為範圍。 蝴蝶:以全台灣本島為範圍。 兩棲類:以全台灣之北、中、南、東各區設立調查樣區,建立長期的兩棲類調查監測樣區。
Enveloppe géographique | Sud Ouest [22, 120], Nord Est [25,3, 122] |
---|
Couverture temporelle
Date de début / Date de fin | 2008-01-01 / 2010-12-31 |
---|
Données sur le projet
Pas de description disponible
Titre | 建立國家生物多樣性指標及特定生物類群族 群變化監測模式(3/3) |
---|---|
Financement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
Description du domaine d'étude / de recherche | 鳥類:以全台灣本島為範圍。 蝙蝠:以全台灣本島為範圍。 蝴蝶:以全台灣本島為範圍。 兩棲類:以全台灣之北、中、南、東各區設立調查樣區,建立長期的兩棲類調查監測樣區。 |
Les personnes impliquées dans le projet:
Méthodes d'échantillonnage
以定點調查法進行鳥類調查。 蝙蝠調查:棲所調查法,網具調查法。 蝴蝶調查:設置調查樣線,在穿越線左右各2.5 公尺寬、上方5 公尺高、目視前方5 公尺長的範圍內(想像如置身再長寬高五公尺的立方體內,如圖一),緩步前進並紀錄沿途所有的蝴蝶,在有山崖的林道上,只要紀錄穿越線單側5 公尺以內的蝴蝶即可。每次監測都在完全相同的路徑上,並由單一的監測者進行,監測時務必正確、客觀並不得刻意停留(例如在蝴蝶種類較多的區段),也不得誇大(例如紀錄不在調查範圍內的稀有蝶種),其他同行的人員僅協助紀錄及辨認蝶種,若發現有監測者未注意到之蝴蝶個體也不得提醒。 兩棲類調查:調查方法以目視遇測法(visual encounter method, VES)為主,並配合穿越帶鳴叫計數法(audio strip transects, AST) (呂光洋等,1996),每一樣點停留時間不超過20分鐘,針對調查區域內所看到、聽到的物種及數目登錄於規格化的表格中。
Etendue de l'étude | 鳥類:以全台灣本島為範圍。 蝙蝠:以全台灣本島為範圍。 蝴蝶:以全台灣本島為範圍。 兩棲類:以全台灣之北、中、南、東各區設立調查樣區,建立長期的兩棲類調查監測樣區。 |
---|
Description des étapes de la méthode:
- Step 1: 以定點調查法進行鳥類調查 以全台灣之保護區、生態氣候區,以及海拔分層隨機取樣,於每年鳥類繁殖季三月到六月之間,至全台灣約160個樣區於日出後四小時內進行定點調查法,每個樣區設置6-10個樣點,每個樣點停留6分鐘。 Instrument(s): 以採用Log-linear Possion Regression進行趨勢分析的BIRDSTATS(內含TRIM)進行年間族群趨勢變化分析。
- Step 2: 蝙蝠調查 棲所調查法,網具調查法:鑑定種類、外部形態測量、標放,回聲定位監測法:鑑定種類、估計相對數量;取樣地點:陽明山、湖山水庫、楠溪林道、210林道、阿里山 Instrument(s): 相機、計數器、豎琴網、霧網、蝙蝠超音波紀錄器
- Step 3: 蝴蝶調查 設置調查樣線,在穿越線左右各2.5 公尺寬、上方5 公尺高、目視前方5 公尺長的範圍內(想像如置身再長寬高五公尺的立方體內,如圖一),緩步前進並紀錄沿途所有的蝴蝶,在有山崖的林道上,只要紀錄穿越線單側5 公尺以內的蝴蝶即可。每次監測都在完全相同的路徑上,並由單一的監測者進行,監測時務必正確、客觀並不得刻意停留(例如在蝴蝶種類較多的區段),也不得誇大(例如紀錄不在調查範圍內的稀有蝶種),其他同行的人員僅協助紀錄及辨認蝶種,若發現有監測者未注意到之蝴蝶個體也不得提醒。 取樣地點及頻率:北部三條2公里基線,每月進行兩次穿越線調查。全台設立31條500公尺樣線進行每年3次之調查。 計算各樣區內之蝶種豐富度 (species richness)、蝶種多樣性(species diversity)及比較兩樣區內蝶種之相似程度(similarity),目前使用統計軟體SPADE (Chao andShen, 2003)進行資料分析。
- Step 4: 兩棲類調查 為使兩棲類調查志工所調查之兩棲類資料可作為相關保育措施及分佈預測之用,計畫團隊每年辦理相關的兩棲類調查培訓課程,藉由數位網路資訊及實體培訓課程來進行兩棲類調查志工的培訓工作。 藉由『台灣兩棲類調查志工野外調查作業手冊』的擬定,彙整調查樣區選定、執行時間、調查方法與記錄方式、資料彙整等資訊,並提供各種兩棲類外部特徵圖鑑及微棲環境辨識圖說,以期達到標準化作業流程的目的,使調查資料具備相同的品質,利於資料庫後端分析之用。 調查方法以目視遇測法(visual encounter method, VES)為主,並配合穿越帶鳴叫計數法(audio strip transects, AST) (呂光洋等,1996),每一樣點停留時間不超過20分鐘,針對調查區域內所看到、聽到的物種及數目登錄於規格化的表格中。 記錄方式採用「兩棲類調查記錄表」,記錄項目分為「基礎資料」,包括地點、GPS座標(TWD97系統)、海拔、環境(高山草原、針葉林、混生林、闊葉林、墾地、草原、裸露地)、日期、時間、調查者、氣溫、水溫、相對濕度、天氣(晴、多雲、陰、小雨、大雨)等物理條件;「生物資料」,包含兩棲類物種、記錄方式(目視/鳴叫)、生活型態(卵塊、蝌蚪、幼體、雄蛙、雌蛙、成蛙)、成體行為(聚集、鳴叫、築巢、領域、配對、打架、護幼、單獨、覓食、休息、屍體)、棲息微棲地(流動水域、水溝、靜止水域、暫時性水域、樹林、草原、開墾地)。 取樣頻率及地點:為了使兩棲類調志工制度能永續發展,樣區之規劃以志工團隊所在之周圍鄰近區域為主,選擇5個以上的固定調查樣區。各團隊可依人力與時間,選擇2-5個調查區域,而這些調查區域盡可能位處不同鄉鎮、山系、水系、海拔,以包含各種兩棲類的分佈區域,各區域內再選擇1-3個樣區,以涵蓋這個區域內的環境特徵為選擇樣區數量的依據,盡可能包含開墾地、樹林、溪流、池塘、道路、步道等不同的棲地類型。確定調查樣區後,給予該樣區一個名稱,在調查資料上傳至資料庫時即以名稱為準,而名稱的選擇以公認的地名或地標為優先。 但為了讓調查資料具有足夠的代表性,建議新成立的調查志工團隊在第一年執行調查時,可進行多處樣區的兩棲類普查工作,期望獲得較廣泛的資料;為期一年普查工作後,依據多個調查樣區的調查結果,擇定最少5個兩棲類熱點調查樣區進行長期的監測調查工作。除了固定的調查樣區外,也建議志工團隊進行隨機樣區的調查,可快速增加資料的廣佈程度,使調查資料更符合兩棲類實際的分佈現況。 為使調查資料具有分析比較的基礎及建立兩棲類的長期監測機制,各固定樣區採以至少「每季調查一次」為準,於每年一、四、七、十月各進行一次野外調查工作,以便於分析各兩棲類季節分佈的趨勢。
Métadonnées additionnelles
Identifiants alternatifs | http://ipt.taibif.tw/resource?r=manager_17_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