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urrence

外來種斑腿樹蛙控制與監測計畫

Latest version published by Forestr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Agency (FANCA) on 31 July 2020 Forestr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Agency (FANCA)
Publication date:
31 July 2020
License:
CC-BY-NC 4.0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of this resource data as a Darwin Core Archive (DwC-A) or the resource metadata as EML or RTF:

Data as a DwC-A file download 1,516 records in Chinese (36 KB) - Update frequency: unknown
Metadata as an EML file download in Chinese (25 KB)
Metadata as an RTF file download in Chinese (53 KB)

Description

為了解臺灣地區斑腿樹蛙分布現況與其基礎生物學,本研究於2013年運用兩棲類保育志工在全臺灣進行普查;選定平原環境的八里挖仔尾、臺中都會公園、以及森林環境的鶯歌碧龍宮為固定樣區進行調查,紀錄數量、利用棲地、共域蛙類等資料。2013年普查結果顯示斑腿樹蛙分布於臺北市、新北市、桃園縣、臺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屏東縣等地。比較2012年及2013年方格系統的調查結果,也發現斑腿樹蛙持續擴散中。 生活史調查結果發現北部斑腿樹蛙族群繁殖期從3月開始可持續至10月, 中部地區族群繁殖期則從3月至9月。比較2012年與2013年斑腿樹蛙佔所有蛙種總隻次比例,挖仔尾從69%(785/1132),下降至29%(483/1665);臺中都會公園則從53.6%(303/565)下降至40.6%(415/1021);碧龍宮雖從2012年14.9%(107/715)略增為15.9% (123/775),但仍低於2011年的27.5%(149/541)。在八里斑腿樹蛙主要利用竹林與靜止水域,臺中都會公園則主要利用喬木與靜止水域,在碧龍宮斑腿樹蛙利用旱田與靜止水域的頻度最高,顯示靜止水域是斑腿樹蛙的重要棲地類型。斑腿樹蛙食物以蜚蠊目、鞘翅目與柄眼目等地棲物種為主,也記錄到捕食小雨蛙、斑腿樹蛙幼蛙、鉛山壁虎及斯文豪氏攀蜥,對入侵的生態系統可能造成影響。為控制斑腿樹蛙族群數量,2013年持續培訓及運用志工在八里挖仔尾、鶯歌碧龍宮、臺中都會公園、彰化田尾等地進行斑腿樹蛙控制移除,參與人數超過1100人次,移除1184隻斑腿樹蛙,達到宣導教育的成效。建議持續運用志工進行移除及監測,降低斑腿樹蛙族群量及擴散風險,並持續研究斑腿樹蛙對臺灣原生蛙類及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利臺灣生物多樣性保育。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distributions and the basic biology of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this study used conservation volunteers to carry out nationwide surveys in 2013. We targeted at Waziwei of Bali and Taichung Metropolitan Park, which are both in the plain surroundings, as well as Bealong Temple of Yingge in forestry environment, to do surveys and document their numbers, habitat usage, and the other sympatric anuran species. The results of surveys show that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s been distributed over Taipei City, New Taipei City, Taoyuan County, Taichung City, Zhanghua County, Yunlin County, and Pingtung County. Compare the grid systems of 2012 and 2013, we found that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is still spreading. The results of surveys showed that the breeding seasons of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in the north start in March and continue till October, while the southern populations breed from March to September. Compare the percentage of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and all the frogs species in 2012 and 2013, the alien species at Waziwei dropped from 69% (785/1132) to 29%(483/1665); at Taichung Metropolitan Park, it dropped from 53.6% (303/565) to 40.6% (415/1021); at Bealong Temple, it ascended from 14.9% (107/715) of 2012 to 15.9% (123/775)of 2013, but it’s still lower than 27.5% (149/541) of 2011. In Bali,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mainly inhabits in the bamboo forests and still waters; in Taichung Metropolitan Park, they use trees and still waters, while in Bealong Temple, they prefer dry farmland and still waters. It shows that still waters are their important habitats.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fed mostly on Order Blattodea, Order Coleoptera, and Order Stylommatophora, and they were spotted preying on Microhyla fissipes, the baby frogs of its own kind, Gekko hokouensis, and Japalura swinhonis. We suggest the ecosystems they invade might be affected.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population of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we kept training volunteers in 2013 to remove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at Waziwei (Bali), Bealong Temple (Yingge), Taichung Metropolitan Park, and Tianwei (Zhanghua). The amount of participants was over 1100, who removed a total of 1184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It means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was achieved. We suggest that we should keep using volunteers to do controlling and monitoring to reduce its population and avoid further spreading. And the study about the impact of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on native ecosystem and other species should be continued to conserve the biodiversity of Taiwan.

Data Records

The data in this occurrence resource has been published as a Darwin Core Archive (DwC-A), which is a standardized format for sharing biodiversity data as a set of one or more data tables. The core data table contains 1,516 records.

This IPT archives the data and thus serves as the data repository. The data and resource metadata are available for download in the downloads section. The versions table lists other versions of the resource that have been made publicly available and allows tracking changes made to the resource over time.

Versions

The table below shows only published versions of the resource that are publicly accessible.

Rights

Researchers should respect the following rights statement:

The publisher and rights holder of this work is Forestr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Agency (FANCA).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Non Commercial (CC-BY-NC) 4.0 License.

GBIF Registration

This resource has not been registered with GBIF

Keywords

Occurrence; 斑腿樹蛙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分布 distribution; 棲地利用 habitat usage; 食性 diet; 控制 control; 監測 monitor;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Forestry Bureau; COA)

Contacts

懿如 楊 (Yamg)
  • Originator
副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花蓮縣壽豐鄉大學路二段一號
974 花蓮縣
TW
03-8635192
文斌 龔 (Kung)
  • Point Of Contact
研究生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花蓮縣壽豐鄉大學路二段一號
974 花蓮縣
TW
03-863519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 Owner
  • Metadata Provider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2號
100 台北市
TW
02-23515441

Geographic Coverage

臺灣全島

Bounding Coordinates South West [21.5, 119.625], North East [25.75, 122.375]

Taxonomic Coverage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Genus Polypedates (泛樹蛙屬)
Species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斑腿樹蛙)

Temporal Coverage

Start Date / End Date 2013-01-01 / 2013-12-31

Project Data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Title 外來種斑腿樹蛙控制與監測計畫 Controlling and Monitoring the Alien Tree Frog –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Funding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Study Area Description 臺灣全島

The personnel involved in the project:

懿如 楊 (Yang)
  • Principal Investigator

Sampling Methods

分布現況調查分為1.兩棲類保育志工團隊調查;2.一般民眾通報;3.方格系統分布調查。

Study Extent 臺灣全島

Method step description:

  1. Step 1: 分布現況調查 為了解斑腿樹蛙在臺灣實際分布現況與擴散情形,分布現況調查分為1.兩棲類保育志工團隊調查;2.一般民眾通報;3.方格系統分布調查。 1.兩棲類保育志工團隊普查: 兩棲類保育志工團隊由具有獨立調查與蛙種辨識的能力的隊員組成。志工調查方式為普查,調查頻度為每年4次,於1月、4月、7月、10月進行。樣區的地點為志工自行選定,志工在到達樣區調查時,會先目視劃設一條約500m的穿越線,並於穿越線中心記錄一個單位為WGS84經緯度的座標,此座標即為樣區的固定座標,之後再到同樣區調查時皆沿用這個座標,不需重覆標定。調查方式使用目視遇測法(visual encounter method. VEM)與穿越帶鳴叫計數法(audio strip transects. AST)(呂光洋等 1996)互相搭配紀錄蛙種、數量以及停棲位置於規格化的表格中。志工團隊完成調查後會將資料上傳至兩棲類資源調查資訊網,並由兩棲保育研究室成員每個月進行審核,若發現有志工回報疑似斑腿樹蛙族群紀錄,則立刻聯繫該志工團隊,並由兩棲類保育研究室成員協同前往進一步調查確認。 2.一般民眾與蛙友通報確認分布: 一般民眾若發現外來種兩棲類,有以下途徑可以通報:(1)先在臺灣兩棲類保育網(http://www.froghome.org/) 加入會員後,於保育網通報系統回報地點、蛙種、蛙種、聲音。(2)成為保育網會員後,於賞蛙情報網通報。(3)直接寫信至東華大學兩棲類保育研究室信箱(froghome@mail.ndhu.edu.tw)。這3種途徑的回報資料由東華大學兩棲類保育研究室篩選審核,一有疑似斑腿樹蛙的回報資料,即與上傳人員聯絡並前往調查確認,並填寫通報單存檔。 相較於兩棲保育志工團隊定期調查並上傳資料,另外有一群人屬於對自然生態有興趣,不定期進行生態觀察的蛙友。這些蛙友具備有蛙類物種辨識能力。若發現疑似斑腿樹蛙,除了可經由一般民眾通報的途徑,也可以於臺灣兩棲保育志工團隊的Facebook平臺通報。臺灣兩棲保育志工團隊的Facebook社團(http://www.facebook.com/groups/froghome/) 於2010年成立,社團成員除了兩棲保育志工團隊外,還包含蛙友及一般民眾,截至2013/12/31,共計有2038位成員。社團成員在平臺上分享賞蛙心情、問題發問、賞蛙活動邀約及物種出現通報。社團管理員為東華大學兩棲類保育研究室,每日皆會瀏覽貼文,若發現有疑似斑腿樹蛙的通報,即與貼文的成員聯絡並前往調查確認。 3.方格系統調查: 2012年根據2011年斑腿樹蛙分布點,於每個分布點各劃設9個1km╳1km的方格系統。方格系統設置方式為:以分布點為中心方格,向右上、右邊、右下、左上、左邊、左下、上方與下方各劃設一個1km的方格,因此單一個分布點所劃設的方格系統外觀就如同九宮格,由於許多地點因為距離相近,方格系統會彼此合併或相連形成分區。劃設完成的方格系統會與Google Earth進行疊合,規劃調查路線與樣點。樣點的選定以在每個方格中,找尋1-3個適合蛙類棲息的環境(菜園、竹林、溼地等)設為樣點,並紀錄樣點的WGS84 經緯度座標。 2013年除了繼續監測2012年方格系統中的樣點,也將2012年方格系統邊緣向外延伸劃設新的方格,也於2012年新增的斑腿樹蛙分布地點劃設方格系統。2013年全臺灣共新增劃設259個方格。藉由分析整理2012-2013的方格系統分布資料,可瞭解斑腿樹蛙的分布與擴散情況2012年方格系統與2013年新增的方格,由兩棲類保育研究室與兩棲類保育志工團隊,於2013年斑腿樹蛙繁殖季期間(4-10月),對方格系統中每個樣點進行2-3次調查,而新增的方格考量到人力與時間的限制,會在2013年斑腿樹蛙的繁殖季,每個樣點最少進行1次調查,調查方式為夜間的目視遇測法與鳴叫計數法。 Instrument(s): 手電筒、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溫濕度計
  2. Step 2: 棲地佔據模式 為了解斑腿樹蛙與臺灣原生蛙類在2012年與2013年分布與佔據的變化情況,利用2012年方格系統,選擇每年調查次數最少兩次的樣點資料,並將各蛙類在方格的分布轉換成出現(1)與未出現(0)的資料。分析利用MacKenzie et al.(2002)年使用的棲地佔據模式,透過軟體PRESENCE(version 4.0)進行分析,將斑腿樹蛙的繁殖季(4-10月)當作一個調查季,以各物種的分布資料進行單季節模式分析,以物種的佔有率與偵測率不受其他因子影響的模式進行估算,若物種出現的資料少於5筆,將無法產生有意義的估算結果,該物種則不進行估算。透過棲地佔據的估算可以瞭解方格系統中斑腿樹蛙與臺灣原生蛙類的分布與佔據情況,可做為長期監測斑腿樹蛙與臺灣其它蛙類關係的基礎資料。 Instrument(s): 手電筒、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3. Step 3: 共域蛙種 選擇已進行兩年監測的挖仔尾、碧龍宮與臺中都會公園為樣區,於2013年1至12月每月進行一次調查,記錄各樣區出現的蛙種、數量,並與楊懿如等(2013)結果進行比較,以瞭解兩年間各樣區物種組成、優勢物種是否有變化。 Instrument(s): 手電筒、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4. Step 4: 棲地利用 進行棲地利用研究的樣區為挖仔尾、碧龍宮以及臺中都會公園。這三個樣區棲地類型包含了流動水域、永久性靜止水域、暫時性靜止水域。在2013年1月-12月進行每月一次調查,調查時間為18:00到20:00,以目視遇測法與鳴叫計數法,紀錄種類、數量與利用的棲地,以探討斑腿樹蛙的棲地偏好與季節是否有差異,並與共域蛙種結果合併,討論斑腿樹蛙與原生蛙類可能存在的競爭關係。 Instrument(s): 手電筒、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5. Step 5: 族群波動 為了解斑腿樹蛙的族群波動,並討論可能影響其活動高峰與繁殖期的氣候因素,選擇挖仔尾、碧龍宮與臺中都會公園為樣區,於2013年1至12月每月進行一次調查,紀錄樣區發現斑腿樹蛙隻數與生活型態(卵、蝌蚪、幼蛙、成蛙)。為能與2012年結果比較,繁殖期的定義比照楊懿如等人(2013),為雄蛙有鳴叫或發現卵泡。考量到氣候資料的可得性,氣候因子採用調查當日氣溫、當月均溫、調查當日雨量、當月累積雨量進行分析。當日氣溫於進行調查時使用氣溫計測得。其餘因子則藉由推估而得,計算方式為: 至中央氣象局網站(http://www.cwb.gov.tw)下載臺灣本島28個氣象站調查當日雨量、當月累積雨量、與當月均溫,使用ArcGIS製作全臺各調查日的等溫線(isotherm)圖層,並將挖仔尾、碧龍宮與臺中都會公園的位置標記於圖層上,以推估這3個樣區的氣候數值 Instrument(s): 手電筒、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6. Step 6: 食性分析 1.樣區選擇: 以斑腿樹蛙族群量龐大、微棲地類型豐富且易於採樣的新北市八里區挖 仔尾自然保留區為試驗地點,於其中挑選四個區域、搭配穿越線進行斑腿樹蛙個體採集:(1)土地公廟區–植物組成以人工栽植的竹子和低矮灌叢為主,其內散佈零星儲水容器,穿越線長度約100公尺;(2)舊竹林區–植物相較為單一,以人工栽植的竹子為主,其內散佈零星儲水容器,周圍設有人工竹製圍籬及少許喬木,穿越線長度約100公尺;(3)新竹林區–植物相較為豐富,除了人為種植的竹林區外,尚有些許果樹喬木及大面積灌叢,散佈零星儲水容器及一處大型且具良好遮蔭之人工水域,穿越線長度約150公尺; (4)黃槿蘆葦區–前段涵蓋大型蘆葦植叢及黃槿樹林,後段為設有零星儲水容器且高開闊程度的沙地菜園,穿越線長度約150公尺 2.個體採集: 採樣期間自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期間以每個月一次的採樣頻度進行斑腿樹蛙個體採集。夜行性蛙類食性分析的採樣時機多選在入夜後的2至4小時開始(Dodd 2010;Rodrigues et al. 2004),因為此時通常可獲得較佳之腸胃含物狀況。每一樣區各設有採集穿越線,沿穿越線進行採集達45分鐘、或者連續20分鐘皆無個體尋獲即更換樣區,同時記錄每個樣區的採集開始與結束時間。採集時使用目視遇測法(visual encounter method),以手電筒對停棲個體進行搜尋,並以徒手或撈網捕捉。在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期間,樣本個體以吸入性藥劑(乙醚)犧牲,操作方式為斑腿樹蛙個體裝入充滿乙醚氣體之密封玻璃罐內數分鐘致昏,令其完全昏迷死亡(即心跳停止且個體經拉扯、戳刺後仍無任何身體反應)後始進行後續固定處理;但在考慮到操作人員安全以及動物福祉(兩棲類皮膚直接吸收刺激性藥劑所產生的痛苦),2013年3月份直至之後的犧牲方式皆改為低溫安樂死,樣本個體以封口袋各別安置,給予編號並記錄採集區、微棲地類型、棲息點離地高度和特殊行為等資料,隨即放入裝有大量冰塊的可攜式保冷箱內,減緩其消化作用。 當日採樣結束後,樣本統一以–15°C、十二小時冷凍犧牲,隨後浸於自 來水中一小時解凍;解凍後樣本以電子游標卡尺(Mitutoyo corp 500–197)測量其吻肛長(snout–vent length;SVL)及嘴寬(mouth width;MW),紀錄單位為mm,判讀至小數點後兩位;測量完畢之樣本個體於左後腿股部至脛部纏綁標有編碼的鐵絲卡紙標籤,同時以注射針筒注入10%福馬林溶液(Formalin)至體腔內進行腸胃含物固定。量測、標記且固定完畢之樣本,浸入裝有75%酒精溶液(Alcohol)的玻璃罐中保存,待日後攜回研究室進行腸胃含物解剖鑑定。 3.樣本處理: 斑腿樹蛙樣本攜回至研究室後逐一進行解剖、性別判定及腸胃含物鑑定計數。解剖時以解剖剪刀自蛙體腹部下緣剪開,並向上剪至胸骨,令開口呈現「工」字形;摘除心、肝及肺臟後截斷連接口咽部的食道及連接泄殖孔的直腸段後,可將消化腺與腎臟連同生殖腺一併完整取出。以生殖腺判定個體性別並記錄:雄蛙具一對懸附於腎臟前端的米白色睪丸(圖8),於繁殖季期間格外膨大發達;雌蛙具一對生於腎臟兩側的米黃色團狀卵巢,以及一對多層彎曲、呈現透明至米白色的帶狀輸卵管(圖9),繁殖季期間經常可發現淡黃色卵粒散佈於其中。 將消化道區分為胃部、小腸(具絨毛段)及剩餘腸道三個部分,並各別完成腸胃含物類別鑑定與數量、體積計算。進行腸胃含物分類時,以解剖顯微鏡及冷光照明燈協助鑑定;脊索動物門、節肢動物門至少鑑定至目(Order)分類階層;軟體動物門、環節動物門至少鑑定至綱(Class)分類階層;若發現植物殘餘或碎片則將其視為意外誤食(Silva et al. 2009)。計算腸胃含物數量時若出現有大量殘骸、不易確認隻數的情形,則以最小數量的可辨識部分進行數量估計。解剖時直接用測量尺對腸胃含物進行量測,並依其形狀採用合適之體積公式進行體積估算(表3);若腸胃中僅剩某類內含物殘骸片段,則參考其他樣本腸胃中同種內含物的測量值,推估被取食當下的完整體積。 完成鑑定、計數和體積量測之腸胃含物,全數保存於裝有70%酒精溶液之塑膠樣本罐中,供後續測量比對之用。 4.資料分析: 斑腿樹蛙胃內含物鑑定計數完畢後,計算各食物類別的出現頻率(FO),以表示某食物類別存在於所有個體之普遍性。 Instrument(s): 解剖器材、酒精、福馬林
  7. Step 7: 控制 為避免斑腿樹蛙持續擴散,於挖仔尾、碧龍宮、臺中都會公園、彰化田尾、桃園縣市與木柵動物園進行移除控制。移除由東華大學兩棲類保育研究室與兩棲類保育志工團隊進行。移除時間雖然各地有所差異,但皆包含斑腿樹蛙的繁殖期。移除對象包括斑腿樹蛙成蛙、幼蛙、蝌蚪、卵塊。移除後的斑腿樹蛙放置夾鍊袋中,由各辦理單位攜回並迅速置入-20℃冰箱中冷凍,數日後直接取出掩埋即可,或以宅配方式寄到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兩棲類保育研究室,作為後續研究之用。卵塊及蝌蚪則當場就地掩埋。 Instrument(s): 手電筒

Additional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