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registrements de données
Les données de cette ressource occurrence ont été publiées sous forme d'une Archive Darwin Core (Darwin Core Archive ou DwC-A), le format standard pour partager des données de biodiversité en tant qu'ensemble d'un ou plusieurs tableurs de données. Le tableur de données du cœur de standard (core) contient 984 enregistrements.
Cet IPT archive les données et sert donc de dépôt de données. Les données et métadonnées de la ressource sont disponibles pour téléchargement dans la section téléchargements. Le tableau des versions liste les autres versions de chaque ressource rendues disponibles de façon publique et permet de tracer les modifications apportées à la ressource au fil du temps.
Téléchargements
Téléchargez la dernière version de la ressource en tant qu'Archive Darwin Core (DwC-A), ou les métadonnées de la ressource au format EML ou RTF :
Données sous forme de fichier DwC-A (zip) | télécharger 984 enregistrements dans Chinois (12 kB) - Fréquence de mise à jour: inconnue |
---|---|
Métadonnées sous forme de fichier EML | télécharger dans Chinois (19 kB) |
Métadonnées sous forme de fichier RTF | télécharger dans Chinois (37 kB) |
Versions
Le tableau ci-dessous n'affiche que les versions publiées de la ressource accessibles publiquement.
Enregistrement GBIF
Cette ressource n'a pas été enregistrée sur le portail GBIF
Mots-clé
Occurrence; Observation
Contacts
Personne ayant créé cette ressource:
Personne pouvant répondre aux questions sur la ressource:
Personne ayant renseigné les métadonnées:
Autres personnes associées à la ressource:
Couverture géographique
墾丁國家公園海岸線綿延,海域地形複雜,組成了各類不同的生態棲所,又是黑潮洋流北上的首衝位置,是台灣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區域之一,其提供人類社會發展所需的蛋白質來源(漁業)、觀光休閒、醫學與文化發展等重要的磐石。然而,在自然無人為干擾的情況之下,珊瑚礁是受經常性干擾的動態平衡系統(例如,颱風或是季節性的高溫等),雖然在短時間之內會因為珊瑚受損而使得群聚轉成為大型藻類為主的替換狀態。但由於珊瑚礁區物種多樣性、功能多樣性與冗餘性皆很高(例如,藻食性的魚類與無脊椎動物可移除大型藻類),使得大型藻類替換狀態可以在干擾過後的ㄧ定時間(5-20 年)之後回復到先前以珊瑚為主,且持續維持類似的架構與進行相同的生態功能。但是,當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干擾(例如,過漁、棲地破壞與污染)與長期的環境變遷(例如,海洋暖化與酸化)開始介入生態系的動態平衡時,可能讓大型藻類持續的成長與佔領棲地,使得珊瑚幼生入添、群體成長與珊瑚群聚重建程序受阻而延緩或是停止,使得藻類最終佔領棲地而以珊瑚為主的群聚無法回復,達到所謂的「相變遷」的狀態。因此透過長期監測了解人為活動對於墾丁附近生態系的影響相當重要。
Enveloppe géographique | Sud Ouest [21,85, 120,67], Nord Est [22,06, 120,94] |
---|
Couverture taxonomique
所有的魚類、珊瑚資料記錄皆被辨識為種
Phylum | 珊瑚蟲綱, 條鰭魚綱, 海膽綱, 雙殼綱, 水螅蟲綱, 軟甲綱 |
---|
Couverture temporelle
Date de début / Date de fin | 2015-03-22 / 2015-03-08 |
---|
Date de début / Date de fin | 2015-10-11 / 2015-10-18 |
---|
Données sur le projet
Pas de description disponible
Titre | 珊瑚健康指標之建立與保護區管理應用: 以墾丁國家公園珊瑚礁生態系為例 |
---|---|
Financement | 103 營署 A-063 |
Description du domaine d'étude / de recherche | 墾丁國家公園 |
Description du design | 野外資料收集 底質形態 以 25*25cm 之樣框沿穿越線記錄每 0.5 公尺線下的底質組成,並分類成石珊瑚、軟珊瑚、大型藻類(macro algae)、草皮狀海藻(turf algae)、表覆型殼狀珊瑚藻(crustose coralline algae)、空基質(包含裸岩與礫石、砂、碎珊瑚骨骼)與其他(包含海綿及其他底質附生生物)等七大類(圖 2-7)。本計畫依照植株高度與分支形式區分大型藻類與草皮狀海藻,植株高度小於 1 公分且呈不分枝(單條)的髮絲狀為草皮狀海藻,其餘則為大型藻類。另將石珊瑚鑑定至種後計算香農與辛普森等多樣性指數。 魚類資源 魚類調查的方法以穿越線為圓心沿線記錄半徑 2.5 公尺的半圓內所有魚類種類、數量及體長範圍,使用手持式標準桿為考依據(English et at 1997),目測估計魚體長度範圍從(1)剛入添;(2)~5cm TL;(3)5-10cm TL;(4)10-15cm TL;(5)15-20cm TL;(6)20-25cm TL;(7)25-30cm TL;(8)30-35cm TL;(9)35-40cm;和(10)40cm TL 以上並換算為重量。小於 5 公分的仔魚受驚嚇時,會躲藏於分支狀的珊瑚避敵,建議稟住氣息待仔魚自在游出後再行計算數量。此外調查到的物種,根據魚類資料庫(fishbase)和陳正平等人(2010)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魚類圖鑑作為參考依據,將魚類資料進行食性分類,主要將魚種營養群(trophic group)細分成以下三類群:(1)肉食性(carnivore);(2)藻食性(herbivore);(3)雜食性(omnivore)。利用這些功能群去評斷不同區域的組成。當海況不佳或能見度少於 5 公尺時,會影響資料收集的品質故建議立即停止調查,擇海況許可之日再進行。 微生物群聚 採取接近珊瑚群體的海水(15 毫升),每個樣點各採三重複,並於當天立刻進行弧菌培養。每ㄧ重複各取三個 200 μl 的海水重複樣本,以弧菌專ㄧ性洋菜培養基進行培養(Thiosulfate-citrate-bile salts-sucrose agar,TSAS)。利用塗盤計數法計算弧菌量,此方法修改自 Herigstad(2001)方法,將 200 μl 的海水以三角玻棒塗於培養基上,放入 27 0 C 隔夜培養後以肉眼計算綠色、黃色、藍灰色菌落數,再 以 公 式 回 推 原 始 菌 量 。 |
Les personnes impliquées dans le projet:
Méthodes d'échantillonnage
野外資料收集 底質形態 以 25*25cm 之樣框沿穿越線記錄每 0.5 公尺線下的底質組成,並分類成石珊瑚、軟珊瑚、大型藻類(macro algae)、草皮狀海藻(turf algae)、表覆型殼狀珊瑚藻(crustose coralline algae)、空基質(包含裸岩與礫石、砂、碎珊瑚骨骼)與其他(包含海綿及其他底質附生生物)等七大類(圖 2-7)。本計畫依照植株高度與分支形式區分大型藻類與草皮狀海藻,植株高度小於 1 公分且呈不分枝(單條)的髮絲狀為草皮狀海藻,其餘則為大型藻類。另將石珊瑚鑑定至種後計算香農與辛普森等多樣性指數。 魚類資源 魚類調查的方法以穿越線為圓心沿線記錄半徑 2.5 公尺的半圓內所有魚類種類、數量及體長範圍,使用手持式標準桿為考依據(English et at 1997),目測估計魚體長度範圍從(1)剛入添;(2)~5cm TL;(3)5-10cm TL;(4)10-15cm TL;(5)15-20cm TL;(6)20-25cm TL;(7)25-30cm TL;(8)30-35cm TL;(9)35-40cm;和(10)40cm TL 以上並換算為重量。小於 5 公分的仔魚受驚嚇時,會躲藏於分支狀的珊瑚避敵,建議稟住氣息待仔魚自在游出後再行計算數量。此外調查到的物種,根據魚類資料庫(fishbase)和陳正平等人(2010)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魚類圖鑑作為參考依據,將魚類資料進行食性分類,主要將魚種營養群(trophic group)細分成以下三類群:(1)肉食性(carnivore);(2)藻食性(herbivore);(3)雜食性(omnivore)。利用這些功能群去評斷不同區域的組成。當海況不佳或能見度少於 5 公尺時,會影響資料收集的品質故建議立即停止調查,擇海況許可之日再進行。 微生物群聚 採取接近珊瑚群體的海水(15 毫升),每個樣點各採三重複,並於當天立刻進行弧菌培養。每ㄧ重複各取三個 200 μl 的海水重複樣本,以弧菌專ㄧ性洋菜培養基進行培養(Thiosulfate-citrate-bile salts-sucrose agar,TSAS)。利用塗盤計數法計算弧菌量,此方法修改自 Herigstad(2001)方法,將 200 μl 的海水以三角玻棒塗於培養基上,放入 27 0 C 隔夜培養後以肉眼計算綠色、黃色、藍灰色菌落數,再 以 公 式 回 推 原 始 菌 量 。
Etendue de l'étude | 本計畫於墾丁國家公園海域依地理位置可分為恆春半島東岸、南灣灣內與半島西岸,兩季調查共設定 88 樣點於 16 個監測地點,地點分別屬於 1.一般使用區、2.生態保護區、3.特別景觀區、4.海洋公園與遊憩區與 5.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表 3-1、圖 3-1)。兩季調查於一般使用區共設置 10 個樣點;生態保護區共設置 24 個樣點;特別景觀區共 16 個樣點;海洋公園與遊憩區共 20 個樣點;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共 12 個樣點;眺石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共 6 個樣,總計 88 個樣點 |
---|
Description des étapes de la méthode:
- 底質 將 25*25 公分的樣框以 CPCe(Coral Point Count with Excel extensions)軟體,在每張樣框照片中隨機灑下 30 個辨識點,並辨識為石珊瑚、軟珊瑚與殼狀珊瑚藻。底質氣計算方式為加總活珊瑚(包括石珊瑚與軟珊瑚)與殼狀珊瑚藻點數,除以一條穿越線上灑點總數(3000 點)得到介於 0 到 1 的數質,即為該樣點的底質氣值(等同於覆蓋率)。底質氣的優良等級參考國際間活珊瑚礁覆蓋層級劃分成四級(Gomez et al. 1994)。而無脊椎生物與小珊瑚入添量則不納入氣計算,但會與底質比較相關性,了解底質健全與否對珊瑚入添與無脊椎動物之影響。 魚類 魚類的體重代表其生物量且與體長成呈線性相關,故可根據水下調查時目測估計並分類的魚類體長範圍,經公式換算成相對生物量,公式如下:相對生物量(g) =體長 3 (cm)×常數(≈1)× 此體長範圍的隻數。將三段穿越線記錄到的魚類體長,根據公式計算各別體長範圍之相對生物量,加總後除以 500 公克為單位,再除以總潛水面積,得出每平方公尺的相對生物量,依此數值作為原始版魚類氣值,數值介於 0-1 之間,越接近 1 表示該因子越優良。由於樣點間的特性不同,因此氣值可能會超過 1,但考量未來台灣各海域以及國際間的比較,因此將超過的樣點以 1 計,亦即每平方米有 500 公克的魚類生物量(約體長 8 公分),該樣點魚類氣值即為滿分。此調查方法適合無科學背景之潛水志工,且管理單位僅需訓練志工水下目測體長的精確度。為了方便志工處理野外收集的資料,我們會提供已設定好公式的 Excel 檔,志工只需輸入各體長級距的魚隻數量,程式會自動算出樣點的魚類氣值。 微生物 弧菌屬的族群量易受人為開發、遊憩活動及民生廢水排放的影響而波動,適合作為人為活動是否超過珊瑚礁生態系統的乘載量之指標。經微生物培養後換算得到的原始菌量,單為每毫升所形成的菌落數(CFU/mL),將每毫升菌量除 100加 1 取倒數,得出介於 0-1 之間的數值即為氣值。經過倒數處理後原始弧菌量越高,其氣值數字越小,菌量越低則氣值越大。